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初见成效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初见成效
2025年11月16日 06:1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华庆健
个人消费贷款税收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实施已过去两个多月。目前这项政策的效果如何?贴息成功率高吗?您还面临哪些其他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根据政策,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居民个人贷款机构发放的、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识别借款人消费交易相关信息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等c.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贴息范围包括一次性购买5万元以下,以及家庭用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室内装饰、电子产品、医疗保健等重点领域一次性购买5万元以上的优惠。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当前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建设银行9月份新增个人消费贷款环比、同比均增长。中国银行9月投资474亿元,较8月增加110亿元,较去年9月增加147亿元。交通银行9月份发放消费贷款总额环比增长20%以上,主要集中在汽车、室内装饰等消费领域。东心中华全国工商联首席研究员敖表示,贴息政策用“真金白银”降低居民消费贷款利息支出,与已经出台的消费品调换“国家补贴”等政策产生协同效应,进一步鼓励居民降低日常消费和大众消费成本。此外,贴息政策将刺激居民高效金融需求,扩大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消费贷款及相关贷款,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自身不断发展之间保持平衡。博通分析高级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表示,从影响来看,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是我们认为的举措,对短期内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做出了贡献。特别是,c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出现了一些复苏迹象,杠杆率合理、融资成本下降的政策初见成效。在贴息具体操作层面,借款人须签署《个人消费贷款金融贴息服务协议》,并授予贷款办理机构相关权限,以识别贷款信息,从贷款发放账户或指定账户进行交易。如果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符合贴息条件的消费者交易信息,金融机构就可以自动提供贴息。如果系统无法识别消费者的交易信息,借款人可以发起消费者识别请求,经人工审核后给予利息折扣。目前建设银行受理的贴息申请中,成功率大概超过80%。然而,即使成功率很高,建设银行继续经营仍面临一些实际困难,贴息审核不通过的情况仍然存在。在索取参考信息时,建设银行官方表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发票上的买家姓名与客户姓名不符、发票日期早于消费日期、上传的发票图片不清晰、不完整等。消费贷款本质上是个人或家庭的营运资金,规模小且分散。很难客观地确定资金将如何使用。在商业实践中,消费者交易场景因其复杂性和隐蔽性而难以准确识别。例如特定产品无法渗透或识别第三方支付消费、套用MCC码、MCC码不一致等跨不同渠道。与此同时,密集的人工处理面临着发票识别困难、从 item.s 客户提取现金和发送消费者文件的规定不一致等挑战。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浙商银行的自动审批率较高,但在一定的识别技术水平上也面临着特殊情况。例如,如果客户的贷款部分支付、清算或拖欠,本票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同时,顾客的消费行为不断变化,比如当日退款、当日退款等,导致消费场景难以准确了解。更重要的是,几乎系统中识别的消耗都是小且分散的,大数据量给系统带来了恒定的负载。针对上述情况,董晓认为金融机构应优化审核流程设立和发行贴息基金。消费者必须理解并配合金融机构的合理要求。此外,消费者不得因信用额度高、利率低、有补贴等原因擅自申请消费贷款。您必须根据个人或家庭的实际需要提出申请,量力而行,合理适度。消费贷款必须用于真实合理消费,不得违规用于投资理财。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华庆建 中国经济网记者)
(编辑:王菊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