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6G技术实现智能化转型(迈向“十五五”创新愿景)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重点领域重大核心技术快速推进,领先领域数量大幅增加,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推动作用大幅强化。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随着数据洪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人工智能浪潮彻底改变各行各业,我们赖以生存的通信网络面临着容量和效率的双重挑战。依赖频谱和功率叠加的传统通信技术逐渐达到物理极限,已无法支撑承载人工智能时代万物智能连接的需求。 6G时代,我迫切需要找到一个“临界点”来满足带宽需求。我们的团队找到了一个独特的答案:6G智能简化。如果我们回顾从1G到5G的通信发展历史,其核心范式可以被视为一种良性的“比特载体”,旨在将信息符号从一端快速准确地传递到另一端。然而,当处理大量环境数据时,这种传输方法变得越来越低效。这是“6G智能通信”的突破。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通信系统,可以创建具有端到端智能学习的语义通信系统,将传统的“符号传递”转变为任务意图的商业精确性。该方法显着提高了通信效率,并显着降低了网络带宽和能源消耗。如何为“智能制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简单的6G”技术研究是我们团队面临的难题。研究团队面对这一挑战,构建了语义信息论新体系,深入厘清了语义信息论与经典信息论的本质联系与区别,系统分析了它们继承与发展的科学问题,将我国6G研究发展为西方传统理论的延伸。这使我们摆脱了对“回归”路径的依赖。该理论目前正在付诸实践。公司建成了全球首个外场试验6G智能通信融合网络,首次实现北京至西安1200公里远距离语义短波和语音通信测试,我们研发的语义通信芯片和语义视频铃声在中国移动得到广泛应用,这只是我们“6G智能”新征程的起点。“智简”提案已与多家运营商、设备供应商和学术机构达成全面协议,中国方案开始为6G国际标准化贡献力量。6G语义通信技术的场景需求和关键技术已获得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制定组织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国际标准组织的认可。面向“十五五”,更加成熟的“6G智能网”将解锁数据要素协同、打破“数据孤岛”,实现领域和系统之间的智能协同,在智能交通、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技术进步-数据流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成为推动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即使面临困难,仍继续努力应对重要挑战,为中国独特技术研发做出贡献。我们将为全球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研究院高级教授,本刊记者严一桥报道编辑)通信范式转变的“新拐点”随着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大量智能终端产生的数据爆发式增长,对通信带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通过增加频谱、功率和其他“消耗资源”来增加带宽的传统方法已不再可持续。 6G的发展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将打破经典信息论框架的局限性,改变通信范式。迫切需要找出答案。面对技术难题,以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院士为首的网络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30余名科研人员,共同开展智能、极简通信研究。团队提出的“以语义信息理论为基础,以智能、简洁为设计目标,以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为出发点”的新型信息通信范式,回答了中心问题:“根本理论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变革”。下一步,团队将持续研发极简智能通信理论与技术,推动6G系统从被动“信息传输”向主动“意图理解、资源协同”发展,加速推动极简智能通信从学术创新到产业落地的转变过程,为构建“内生原生的智能极简”新一代通信网络提供持续动力。 (记者 杨一超 编辑)人民日报(4天)e 2025年11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