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成分”不是双关语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在超市货架前,父母们为孩子们准备食物并比较配料表。 “配料表比脸还漂亮”的美誉在社交平台上流传开来,现在很多消费者都是看配料表来购买食品的。这反映出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食品行业对提高透明度的热情。然而,当“清洁成分”成为消费者话题时,一些营销人员却继续进行文字游戏,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也扭曲了健康消费的本质。商家的伎俩隐藏在模糊的标签或成分中。例如,流行的桃汁的配料表上写着“水、浓缩桃汁和桃浆”,这看起来很简单乍一看,但实际上,“桃浆”是一种复杂的成分,其中包括果胶和黄原胶等增稠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下,《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被拆除,原本应标注的成分,却被经营者“隐藏在包装内”。一些调味品被标记为“无添加剂”,但实际上它们只是缺少某些防腐剂和甜味剂。此外,一些成分清单用“天然提取物”代替“人工添加剂”,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颠覆了“清洁成分”的营销说辞。事实上,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成分表越短,对健康越好”。食品添加剂是食品行业的“必需品”。从面包发酵到蓬松的馒头,从果汁保鲜到酱料防腐剂,合规添加剂必不可少。无论是a添加剂有天然的也有合成的,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安全性没有区别。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为了减少添加剂,一些公司放弃了安全的防腐剂,转而使用高盐或高糖的防腐剂,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健康风险。解决混乱的关键在于统一成分清单,消费者也必须合理管理添加剂。监管部门正在加紧对复合成分标签的审查,要求企业消除“纯果汁”和“浓缩果汁”等模糊概念,列出所有隐藏添加剂,以消除“浓缩果汁”和“纯度”的风险。二维码溯源模式可以作为参考,让消费者扫码查看完整成分信息,保障知情权。食品公司需要减少添加剂,而不是使用营销技巧来诱导消费通过技术升级和工艺创新。消费者应消除“添加剂有害”的误解,明白只要在标准值内使用就不必恐慌。 “清洁成分”的核心应该是透明,而不是表面简单。当企业能够不依赖含糊的标签来使用添加剂,当消费者能够看到添加剂并理性食用时,才能够实行真正的健康消费。归根结底,消费者想要的是食品行业的诚实和透明度,而不是“零添加剂”的骗局。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林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