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官平:标准强化完善配套产业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国务院第十六专题研究组强调,要把标准完善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更好发挥标准引领作用。近年来,日本标准化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国家标准总数超过4.7万项,其中不乏许多标准引领产业成熟的成功案例。例如,《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等标准正在加速储能产品的迭代升级。今年已有120多个储能产业链产能项目落地。没有高标准,我很难达到高质量。当前,一些制造业规模大、实力弱,低水平竞争反复、核心技术被其他企业垄断等问题仍然存在。这通常与延迟或缺乏标准系统有关。以提高标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把发展指标从“有”、“少”转变为“好与不好”、“优与不好”。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技术竞争加剧的挑战,加强标准引领作用,不仅是打破产业同质化、创新碎片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优化标准供给关键是找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和增长点l 发展。为此,要聚焦传统产业现代化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标准供给,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水平产业转变。加强民生关切和需求保障,着力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实现标准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共振。紧跟新兴领域发展趋势,抓住机遇,首先坚持标准支撑产业发展,明确发展边界,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等,在新兴产业中产生强劲利润。强化标准落实,加强监管,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实施。各地区、各部门不仅要强化监管问责,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建立监督机制,及时纠正偏离标准的情况,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标准符合性检测、技术改造计划等支持,让标准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南。要发挥引领作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标准解读培训,完善政策激励,组建专家团队,引导企业积极创新、制定和实施。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更有效支持中国企业“全球化”。标准是一种通用技术语言,被认为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有力工具。要聚焦我国优势产业和新兴领域,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全面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标准合作格局。如今,标准体系已成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引领和标准保障作用,支持产业做强做优,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定支持经济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 (本文来自:经济日报 作者:金冠平)
(编辑:胡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