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友汽车评】车企急需打破“激进营销”怪圈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奇瑞汽车的道歉信引发关注。据报道,11月12日,奇瑞风云从楼梯上滑下来,损坏了部分栏杆。有网友表示,“虽然他连夜道歉,但他的行为还是好的”,但“我不明白他上楼的意义”。据公开资料显示,天门山景区的“天梯”长约300米,落差150米,共有999级台阶。这是通往天门洞的主要道路。不少人认为,“天国的阶梯”作为5A级景区标志性景观的天门山,本来就是为了让人行走而设计的,不应该成为“爬楼梯”营销的“试验场”。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汽车企业的营销手段越来越成熟。 “我们不做任何极端的事情,我们不做营销。”如今,汽车企业的营销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在赛道上跑,也不再满足于正常参数的测试。相反,他们寻找极端的场景来制造期望,并且他们的做法变得越来越“狂野”。后来又反复洗脑。大词引人注意,小词却免于关注。饥饿的营销,订单充满水。如果你不抓住它,它就会消失。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周斌不点名地用“四个字32个字”批评了当今汽车行业的各种营销混乱。不可否认,营销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极其重要,它不仅增加产品销量、扩大市场、提升品牌形象,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反馈。面向研发和制造部门,推动产品创新和迭代,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问题是营销也有收入和一定的控制权。危险的实验和极端场景的夸张。用严厉的言辞重复夸大的说法,不仅不能展示你真正的“实力”,还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损害你的品牌形象。对于消费者来说,精心设计的极限场景与日常驾驶环境相去甚远。它们不仅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的性能,而且还是一种误导性信息。如果汽车被锤子敲打,只留下表面伤痕,消费者将无法充分了解汽车的安全性,并对营销的可信度产生质疑。对于行业来说,这种“相互竞争”的极端营销,会扭曲本应以技术为核心的良性竞争。技术、品质、服务成为轰动奇观,必然加剧产业生态的冲动性,威胁产业的健康发展。极限营销是汽车企业面对同质化竞争和交通不稳定所面临的动荡所驱动的。随着技术进步遇到障碍,产品差异化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些汽车公司开始转向非怪异和极端的营销方式,试图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吸引消费者有限的注意力。然而汽车企业却忘记了,汽车的主要竞争力始终是日常驾驶时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诚实和真实是沟通和信任的基础。这种过度营销反映了安全观念薄弱、缺乏创新、缺乏技术信心。高水平营销从来不是创造概念或噱头,它不是关于依靠蛮力的极限表演,这是关于真诚的对话。开放的沟通和水润,悄然筑起坚实的安全基础,注入文化内涵,提升审美价值,塑造品牌更加创新、活力、人性化、情感化。 “感谢100年的竞争。30年”奔驰与宝马的相互倾慕不仅创造了汽车工业史上的佳话,也改善了双方的关系。汽车工业100年的发展史证明,靠极限营销不可能成为大品牌。即使在营销泡沫过去之后,消费者心目中仍然保留的是以用户价值为中心、以安全保障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质量、产品和品牌。这次营销逆转对于奇瑞汽车乃至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个教训。制止澳大利亚极端营销的有害趋势对于移动市场,不仅需要相关监管部门果断采取措施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秩序,更需要企业清醒头脑、自律,积极打破“不极端、不营销”的恶性循环,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作者:杨正阳,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富忠明)